如果你还没有关注我们的视频号
请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“华人收藏圈”蓝色字体
点击视频号:华人收藏圈
点击蓝色字体“关注”
这样我们就可以常相见啦!
正文开始:
《孙子兵法》里说: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在陶瓷界,什么样的古瓷品种算是神品级别呢?
毫无疑问,就是瓷母!
它收藏在北京故宫的陶瓷馆,一进门,正面可见的这个独立展柜里面放的就是这个瓷母。
它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可见它的重要性。
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(瓷母),高86.4厘米,口径27.4厘米,足径33厘米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当初我在北京故宫陶瓷馆,第一眼看到实物的时候,也被震撼到了,不是因为它硕大健壮的身躯,而是它的复杂的、精美的工艺深深吸引,简直挪不开眼啊!
古玩圈的大佬级人物马未都老师说:我第一次看见瓷母的时候,旁边一个人都没有,心里激动啊,眼睛不够使,脑子也不够使,围着它转悠,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:好看!然后就词穷了。连我都词穷了,它得有多好看呢?!
玩瓷,玩到最高级别的就是神品了。
为什么叫它做瓷母呢?
那是因为它身上,集中了多个瓷器品类的纹饰、工艺于一身。你一看就感觉这玩意够热闹、个头大,高达86.4厘米,壮观,富丽堂皇!
它身上集齐了什么品种呢?
有珐琅彩、洋彩、仿哥釉、青花、金彩、松石绿釉、窑变釉、斗彩、粉青釉、霁蓝釉描金、粉彩、仿官釉、仿永宣青花、珊瑚红釉描金、仿汝釉、酱釉描金彩。
要烧成这件瓷母有多难呢?
瓷母自上至下所用装饰的釉彩多达10余层。
瓷器烧造分高温釉和低温釉,高温釉大多在1200度至1300度之间,低温釉一般在800-900度。
如果我们非得划出一条界线,则以1000度为分界点:1000度以下算低温釉,1000度以上算高温釉。
将高温釉和低温釉同时应用于一件瓷器上,最大的问题就是哪个在前面烧、哪个在后面烧?
通常是先烧高温釉,再烧低温釉。
这就像把窝头、发糕、花卷、包子等等一起蒸熟——几乎不可能,因为每种食物的熟成时间都不同。如果你坚持把它们一起蒸,可能窝头还没熟,发糕就已经开花了。
以前用木柴烧窑时,很难控制炉温;现代用电烧有温度直接管控,容易多了。
想象一下,在清代,要烧制这类硕大器物、同时器身不同部位有十多种高低温釉的瓷器,过程之复杂、烧制之艰巨可见一斑,窑工们实在是太难了。
我觉得,在这瓶子身上,集合了中国陶瓷史中所呈现的最高最高超的工艺技术。
在这个瓶子上,几乎涵盖了中国18世纪所有的瓷器品种。
下面我们以局部讲解,来呈现这件神品的精湛工艺:

这件瓷母的口,为洗口。
所谓洗口,就是像一个笔洗一样。在洗口的口沿处,装饰为“洋彩胭脂地缠枝花卉”,使用了轧道的装饰手法,就是工艺上的锦上添花。
土豪以金线为界
第四层
到了第四层纹饰,就是典型的官窑白地青花,纹饰的左右两侧也就是瓶颈的部位,分别装饰为仿汉代玉器造型的金彩夔龙纹双耳。







这样一件神品,究竟是什么时候烧成的呢?
是在乾隆时期鼎盛阶段。
是谁烧制的?何时入宫廷的?最初叫什么名字?
这些问题现在都无法确定,即使查遍了清宫档案,竟然也没有相关记载,这确实有些奇怪。
我们推测它,可能与一个名叫唐英的人有直接关系。
(↑唐英)
唐英是谁呢?他是清代一个重要的督陶官,负责督造烧窑的官员。
清代许多重要的陶瓷器物烧制,如转心瓶、套瓶、交泰瓶等,都由他设计、督造。
唐英在雍正十三年《陶成纪事碑》中记录了他在督陶期间,总共仿古和创新了57个陶瓷品种。瓷母上的所有装饰手法,都在这57个品种之内。
▲清乾隆·各种釉彩大瓶,是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和唐英技艺挑战所塑造的瓷艺巅峰。
这样一件神品,在市场上有交易过吗?
它的价格又如何呢?
当它出现在市场,又能牵动多少藏家的心呢?
我们下一篇继续说......

好啦!今天就聊到这里,下次更精彩哦!
记得锁定我们的视频号、微信公众号《华人收藏圈》!
又到古玩交易旺季,给想要参加我们私洽活动的藏友,扫码添加小编的微信了解详情。
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,让更多人受益!

来源:本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!
华人收藏圈(ID:HRC6886)
Chinese Collectors'Coterie
商务合作:13318740373(微信)

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

来源:本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!
华人收藏圈(ID:HRC6886)
商务合作:13318740373(微信)
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
最近,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,时间线被打乱了。如果你没有将我们设为星标或经常分享点“在看”,我们的推送可能会淹没在你的茫茫订阅列表中。
小编特别害怕会和亲爱的你失散,所以,需要你将本号设为星标,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“在看”或者分享出去,这样我们才能抱紧不走散!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