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藏友,今儿咱说点掏心窝子的话。
古玩行里有句老话儿叫"打眼(看走眼)分两种:买真货的肉疼1小时,买假货的肠子悔青24小时"。
您要是不信邪,且听我给您掰扯掰扯:
去年潘家园有个老哥花30万收了个"大明宣德炉",结果行家一瞧乐了:"这铜锈是用酸泡的,包浆(器物表面氧化层)还没您家腌酸菜的坛子老!"
您说这钱花的,是不是比窦娥还冤?
练眼力要像吃烤鸭——得片片见真章,在古玩市场混,您得学会"三看"。
一、看货三件套:包浆、胎骨、老伤痕
看包浆:真老货的包浆像老北京炸酱——厚实自然有层次。
那些拿鞋油抹的假包浆,就跟网红滤镜似的,看着油光水滑实则假得慌。前年杭州拍卖会上有件"宋代建盏",釉面亮得能照镜子,结果被揪出来是微波炉速成的"科技包浆"。
摸胎骨:官窑瓷器摸着得像糯米糍——温润细腻带点糯性。
新仿货的胎骨(器物胎体质感)就像砂纸,剌手!
故宫专家上手过一件"乾隆粉彩碗",刚摸到圈足就摇头:"这胎骨比我家装修的水泥还糙,绝对是个妖器(高仿品)!"
查伤痕:真老货的磨损得是"岁月杀猪刀"自然留下的。
某拍卖行收过件"汉代玉璧",结果发现所有划痕方向一致——这哪是千年沧桑?分明是砂纸流水线作业!
用老玩家的话说:"真伤痕像老树皮,假划痕像Tony老师刚理的平头。"
记年代要像背菜单——得门儿清
搞收藏得把年代特征记得比火锅配菜还熟:
青铜器:商周的饕餮纹得凶得能镇宅,战国的蟠螭纹得盘得跟麻花似的。
某老板花80万收的"商代青铜鼎",纹饰温柔得像个Hello Kitty,行家鉴定是小作坊的出品。
瓷器:元青花的苏麻离青料(进口钴料)得晕染得像水墨画,清三代的珐琅彩轧道工艺得精细得能当绣花针。那件"雍正珐琅彩碗"拍出天价,就因为彩绘的蝴蝶触须比头发丝还细——这种工法现代激光雕刻都够呛!
二、避坑指南比防诈骗手册还实用
五类"妖货"见到撒腿就跑
1、故事货:张口就是"祖上在宫里当差偷出来的",闭口就是"战乱时期藏在房梁上"。记住!故事越离奇,东西越可疑。
前阵子某直播间卖的"慈禧夜壶",号称是李莲英亲自端过的,结果底款居然印着"Made in China"。
2、洗澡货:专指海外回流的假货。就像那件"宋代汝窑碗",卖家说是日本家族秘藏,结果X光一照——胎土里掺了现代增白剂!老玩家调侃:"这哪是海外回流?分明是出国镀了层金漆的乡镇企业货!"
3、杀猪货:专门宰新手的局。比如摆满真品中间塞两件高仿,等您上钩。某古玩城老板就爱玩这手:门口摆着真宣德炉吸引人,里屋的"同款"却是树脂倒模的,轻得能飘起来!
4、科技货:用现代技术做旧的玩意儿。某件"战国玉璧"看着血沁(红色沁色)艳丽,结果是用微波炉+鸡血泡出来的。专家吐槽:"这血沁新鲜得能炒盘毛血旺!"
三招破妖术:练就火眼金睛
紫外线照妖镜:真老货在紫外线下安安静静,假货常会泛荧光。某"明代黄花梨椅子"就是用现代胶水修补的,紫外线一照立马现出"阿凡达蓝光"。
称重辨真伪:老瓷器因年代脱水会变轻。有件"康熙青花梅瓶"重得跟哑铃似的,后来发现胎土里掺了水泥——这哪是古董?分明是健身器材!
茶水试金石:真老紫砂壶泡茶一周不馊,化工壶泡两天就臭。某老板炫耀的"顾景舟壶",泡茶第二天就长毛,被笑称"顾景舟看了都得连夜改族谱!"
三、捡漏技巧比炒股还刺激,四类真漏儿可遇不可求
1、乡下铲地皮(下乡收古董):河北某藏家花200块收了件"破碗",竟是宋代定窑!老乡还贴心附赠句:"这碗喂鸡都嫌漏汤!"
2、海外回流精品:伦敦跳蚤市场发现的"乾隆玉玺",被当成镇纸卖了50英镑,回国拍出800万。藏家感叹:"这漏儿捡得比中彩票还魔幻!"
3、被埋没的冷门货:某拍卖行流拍的"明代犀角杯",因表面长满霉斑被当赝品,清理后竟是馆藏级珍品!专家戏称:"这是长了保护性包浆!"
4、行家打眼的漏儿:某件被误判为民国仿的"雍正珐琅彩碗",因彩绘中出现西洋技法被新人捡漏,转手净赚八位数!这事在圈里传为佳话:"行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!"
捡漏三忌:比追女朋友还讲究
忌贪心:看到"半价元青花"先掐自己大腿——真有这好事还能轮到您?
忌冲动:某老板见"带款宣德炉"就刷卡,结果款识是激光刻的,气得直骂:"这刻工比我媳妇修眉还精细!"
忌装懂:新手最爱说的"我看着挺老"在行家眼里就是"快来坑我"的信号灯。有菜鸟指着新仿货说:"这包浆得有五百年!"摊主憋着笑:"可不嘛,上周刚埋土里腌的!"
四、圈内生存法则比宫斗剧还精彩
行话暗语大全(新手防坑必备)
吃药:买假货。例句:"昨儿在琉璃厂又吃了剂猛药!"
开门:一眼真。例句:"这青花罐画工开门,至少值这个数!"(伸出三根手指)
妖怪:高仿品。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赝品,也指某些改头换面的作伪品。人们在使用时,常说:“这件东西是妖怪”。有时干脆说:“妖怪”,还有时更干脆,只用一个“妖”字。例句:"小心那摊儿,摆的全是妖怪!"
铲地皮:下乡收货。例句:"最近铲地皮净碰见做旧高手,比故宫修复组还专业!"
大佬带路指南:
拜码头:新人要跟对师傅。某富二代拜师三年没摸过真货,师傅美其名曰:"这叫去火!"
混圈子:拍卖会预展比菜市场还热闹,行家们摸瓷器的姿势比撸猫还专业。记住!总把"国宝"挂嘴边的,八成是棒槌(外行)!
装孙子:看中好东西得沉住气。某藏家为收件"宋代笔洗",连续三个月去摊上唠家常,最后摊主忍不住:"大哥您直说吧,这洗脚盆到底哪朝代的?"
收藏真精稀才是硬道理
各位藏友,玩收藏就像吃火锅,宁可少吃两口真羊肉,也别猛塞一肚子合成肉。
您要问怎么修炼?
记住十二字真言:"多看少买,多问少吹,多学少装"。
等哪天您能把故宫展柜里的官窑瓷器看出"包浆层次感",把潘家园地摊上的妖货看出"做旧破绽",这每天1小时的"扎心"学习,可不就变成24小时的"捡漏"快乐了?
宁可抱着真货哭,绝不搂着假货笑!
来源:收藏大咖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