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收藏的人必备的工具是放大镜,三五倍的不行,起码要五十倍以上的,
有人看到许多气泡,小小的、密密的,或是大大的、亮亮的,为什么?
这种分法是一种想象,气泡已经固定在釉下,只是釉这种固体物质形成的一个空壳。
处在釉裂纹上的气泡就算是新烧出来的瓷器也是破裂的,处在釉层深处又不在裂纹上的气泡,只能一直保持完整的形状。
就算破裂气泡的污染程度也是跟环境最有关系,泡在泥水里一年也比馆藏百年被污染厉害的多,不然那些造假的是如何制作?
气泡有大有小,这是正常的,釉层厚气泡大,釉层薄气泡小。
例如釉层仅一毫米厚,气泡的直径只可能在0.6毫米以下,否则冲破釉层变成一个小针眼。
气泡大小是由釉层决定的,不决定真品仿品,看这个意义不大。
唐宋古瓷基本上看不见气泡,因为那时的工艺不同,都很难发现它有气泡在釉里。
当然宋以后的瓷在特种釉的下面也可有不见气泡的,但绝大多数均有气泡。
气泡只分有无,不分多少,也不论大小,这才有观察价值。
最后的结论是:但决不可仅凭一条“没有气泡”就反证它是唐宋古瓷。
都应全面分析才能下结论,而否定则只需一条,不符合即可否定。
尤其是表面粘的土很多,许多开片的小缝里也有土,即为“吃土”,吃土便可定为“老货”。
表面的土可以洗去、擦干净,如果表面的土粘得牢、擦不去这更是人工造的,不可信。
真吃土不在表层,是进入胎骨和釉下,它通过微孔沁入釉层,成为点状的“土斑”。
土斑很小用眼直接看不到,必须在放大镜下才可见“土斑”。
有的瓷器入土时间长,在土内恒温下并不开片,要出土后才会开片,
所以真品吃土在不开片的地方,而开片的小缝内并没有土吃进去。
这就更证明是自然“吃土”而不是人工做作,当然是老货。
一般认为有黑色小点即为铁斑,铁斑多证明是进口青花料,即为真品。
可人工做作的黑色斑点很易显眼,但人工黑斑是浮在青花上,形状是滴珠状,周边圆滑,这不是在原料中自然形成,初学者易把仿品当真品。
元代和明早期、中期的青花有铁斑,而明后期、清代和现代的青花没有铁斑。
铁斑是不规则形状,边缘呈齿状,表面下凹,上浮一层银色金属光的物质,这才是真正的铁斑。
老品由于工艺上不同,则青花入骨,仿品青花上浮、不得入骨,差别很明显。
在放大镜下看,可见青花上布满一层白釉,全是许多气泡(白而明亮)盖在青花上,这是真正的青花老货。
而仿品青花上层基本看不到白色气泡,只看到一片蓝色和杂质,或白色结晶点,这是目前造假者还做不到的地方。
凭肉眼不好区分,用放大镜一看便可见仿品的点状色彩组成,色浓的则点密集,色淡的则点稀疏,这叫印刷贴花彩绘。
而真品是手工画法,用笔一笔一笔画成,每处可见笔的涂迹。
在字画中也可用放大镜区别印刷的和手工的作画不同之处。
真正的彩画其色彩在瓷上表现与仿品大有差别,不仅颜色有异,光彩也相差很大。
真品色艳、明快,仿品色暗淡、不鲜明,尤其在绿色(嫩绿)、兰色和黄色釉中,真品大多有光彩、玻璃质感,且开细片,而仿品很少见有开片的。
一般认为凡开片就是老货,殊不知人工开片很好做,仿造者首先就做假开片。
但开片不一定是老货,不开片不一定是仿品,清代的很少有开片。
而通过放大镜要看的除了开片之外,还可看到开片的特点。
如唐三彩有极细的开片,很细很细,同时它开片是往上翘的特点,还可见到有反锡的白色物,很大一片一片的白色膜,有时还有腐蚀点。
这都是唐三彩的特点,如果这些条件都有则证明是真三彩。
来源:本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!
华人收藏圈(ID:HRC6886)
Chinese Collectors'Coterie
商务合作:13318740373(微信)

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

最近,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,时间线被打乱了。如果你没有将我们设为星标或经常分享点“在看”,我们的推送可能会淹没在你的茫茫订阅列表中。
小编特别害怕会和亲爱的你失散,所以,需要你将本号设为星标,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“在看”或者分享出去,这样我们才能抱紧不走散!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