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名片快速关注:《中视艺拍》
收藏陶瓷器,宋元古瓷无疑是重头戏。
宋金元瓷器里,五大名窑太出名,除了定窑以外,其他几个窑口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宠儿,民间难得一遇。
瓷器里,围棋罐算是一个非常少的门类了。
按用途分类,瓷器分为礼(祭)器,陈设器,文玩器,实用器,冥器等,其等级高低一目了然。
礼器由于是祭祀用器,所以在瓷器中等级最高,数量最少,产品最精,价值最高。
文玩用器则主要以文人书房使用的器物为主,最著名的莫过于炉瓶三事。围棋,由于是中国文人琴棋书画四雅之一,所以装围棋的罐子也成了文房佳器,颇能玩味。
《中视鉴宝在线鉴小程序》
点击下方名片参与在线鉴宝↓↓↓↓↓
元代瓷器中有一种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器型,就是图中这种荷叶盖罐。一般收藏家见到这类瓷器,都把它定为元瓷。
但四川遂宁出土的南宋窖藏文物里,有一件国宝,就是荷叶盖罐。
它之所以等级那么高,除了绝美的青釉色外,还能证明:元代的荷叶盖罐,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。
图中这件龙泉窑青釉弦纹罐,是山西太原元墓出土文物。它采用了龙泉窑特有的出筋工艺。也就是在瓷器上做出凸起的弦纹。
古玩行前辈鉴赏龙泉窑真品,有章龙泉一词,说的是龙泉名匠章生二所造青器,翠浅露白痕者为真。这件就是典型的翠浅露白痕了。
龙泉窑青釉,有粉青,梅子青,豆青,黄,黑,白等色。青釉中最名贵的,当然是梅子青了。
所谓梅子青,南方人有发言权。
青梅是南方特产,梅子的青色是碧绿的。图中这件内蒙古博物院收藏出土荷叶盖罐,就是典型的梅子青色。然而,它和南宋梅子青比,还是少了些韵味,釉水显得稀薄了些。
历史上的龙泉窑,有黑胎和白胎之分。黑胎青瓷是章生一的哥窑,白胎青瓷则是龙泉窑的主要产品。历史上龙泉窑有三大产区,大窑,金村和溪口。
一般认为大窑产区南宋时期所烧的白胎青瓷精品,就是历史上传说中的名匠章生二所造。图为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荷叶盖罐。这种釉色就非常普通了,即所谓的豆青色。
龙泉窑瓷器的价值,首先是釉色,其次是器型,再次是工艺。历史上的龙泉青瓷,就是以釉色之美著称于世的。这一点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。
明弘治七年(公元1494年 ) 陆容《菽园杂记》中记载:
“青瓷初出于刘田。次则有金村窑。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, 生菜色者次之。然上等价高, 皆转货他处, 县官未尝见也。”
刘田即“琉田”,即今天的小梅镇大窑。但古董商常说的小梅窑,则并不是指的这种大窑所产的白胎青瓷,而是一种黑胎青瓷,即后世所谓的哥哥窑。
哥哥窑的产品非常少见,本文暂不多述。图为广东博物馆收藏龙泉窑刻花罐,它本来也是有荷叶形盖子的,后来遗失了。
元代的龙泉窑瓷器装饰技法,除了刻花和印花外,还有一种比较出名,就是点褐彩。
日本人称之为飞青瓷。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龙泉窑点褐彩双耳瓶。这种双兽耳再加上两个大环的器型,是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。基本上见到类似的大耳朵瓷器,都可以定为元代文物。
青瓷中部分区域不上釉,露出胎骨,经氧化后变成或是红色,也是龙泉窑此时的创举之一。图为浙江博物院展出的元龙泉青釉露胎菊花纹碟。但这种装饰技法主要用于龙泉黑胎青瓷上。
元代龙泉窑,在南宋龙泉窑对海外贸易的基础上,取得了更大的发展。南宋时期的浙江龙泉窑,主要产品还是供给国内,部分精品进入宫廷。但毕竟产量较小。
南宋时期,龙泉窑釉色以类似于南宋官窑的粉青釉为上品,所以梅子青釉非常罕见,馆藏文物中目前没有一件可以定为南宋的梅子青釉作品。
南宋开禧二年(12 0 6 年) 的《云麓漫钞》记载: “青瓷器, 皆云出自李王, 号秘色; 又曰出钱王。今处之龙溪出青器,色粉青, 越乃艾色。”
图中为福建南平出土的元龙泉窑吉字瓶和器座。釉色不佳,开有纹片。
元代的梅瓶,也是放在这种器座上的,所以,吉字瓶肯定也是一种酒器。
图中这件器座,出土于内蒙古地区,目前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馆,官方定名为花插,肯定是不对的。这件瓷器属于典型的残次品,全身到处漏釉,但还是作为商品瓷远销到了内蒙。
这种漏釉,行家分析是因为瓷器表面上有油污一类的东西,上图这件方壶,器型非常少见,也存在同样的釉病。
龙泉窑双鱼洗,乃是龙泉窑名品之一,这件洗的釉色非常精美。在上海博物馆展出,可能是黑石号出水文物。出水的瓷器如果保存完好,和出土瓷器是不一样的,有一些非常新。
浙江博物馆展出的盘子存世数量比较多,这种釉色一般称为黄龙泉,其实属于龙泉窑瓷器中的次等色,并非珍罕品。
戳下图片↓↓↓↓↓↓ 国内知名专家与您在线互动。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
(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)
声明:分享好文章,传递正能量。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,图文、背景音乐选自网络,我们尊重原创!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,我们及时纠正删除。本刊作整理,转载注明来源
温馨提示:
收藏投资 | 交易 | 鉴赏 |教学 | 合作
欢迎全国各地藏友们在线交流文化鉴赏
电话:136-5090-5800 (微信)
声明:分享好文章,传递正能量。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,图文、背景音乐选自网络,我们尊重原创!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,我们及时纠正删除。本刊作整理,转载注明来源
欢迎全国各地藏友们在线交流文化鉴赏
电话:136-5090-5800 (微信)
点击名片快速关注:《古董古玩论坛》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进入论坛交易平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