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古玩圈鲜为人知的行规,不了解亏大了

古玩圈鲜为人知的行规,不了解真的亏大了!

家人们,我打小就稀罕老物件,像爷爷的旧铜锁、雕花盒子,我爱不释手。长大后,我对古董古玩更痴迷,干脆开了家古玩店。我搜罗各地宝贝,就想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美和背后故事,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。

在古玩圈里,藏着不少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的规矩。这些行规就像江湖里的暗语,不懂的人贸然闯入,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,甚至吃大亏。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些神秘行规的面纱,让你下次逛古玩市场不再“露怯”!

一、进门先学规矩,别做招人嫌的“愣头青”

刚踏入古玩店,千万别急着上手拿东西。在普通人眼里,可能拿起一件瓷器把玩是对商品感兴趣的表现,但在古玩圈,这可是大忌!必须先礼貌地询问店主:“老板,这件我能看看吗?”得到同意后,才能小心翼翼地把东西拿起来。而且拿取的时候,要遵循“不手递手”的原则,意思是卖家不会直接把古玩递到你手里,而是先放在平稳的桌面上,你再自行拿起。这是因为古玩大多是易碎品,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磕碰,责任难以界定。

记得之前有位新手,进店后看到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,没打招呼就直接伸手去拿,结果手一滑,瓷瓶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瓣。最后不仅要照价赔偿,还被店主和在场的行家好一顿数落,灰溜溜地离开了。所以说,进门先守规矩,既是对店主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钱包的保护。

二、行内“黑话”大揭秘,听懂才能顺利“唠嗑”

古玩圈的黑话,就像是一门独特的语言。如果你听到有人说“玩”,别以为他在说玩游戏,在这儿指的是收藏古玩;“吃药”也不是真的生病,而是表示买到了假货;“捡漏”则是用低价买到了价值不菲的真品,堪称古玩人的高光时刻。

曾经有个收藏爱好者去逛古玩市场,听到有人说“这件东西有年份”,他以为是说物件存放的时间久,结果买回来才发现,行内的“有年份”其实特指是老物件,而他买的那件不过是现代仿品。所以,掌握这些黑话,不仅能让你和行家交流时更顺畅,还能避免因为理解偏差而吃亏。

三、交易场上的“铁律”,一旦还价就别反悔

在古玩交易中,“还价即承诺”是一条铁律。当你看中一件东西,向卖家报出价格后,如果卖家同意了,那就必须成交,绝不能临时反悔。哪怕你刚说完价格就后悔了,觉得自己出高了,也得硬着头皮买下来。不然,不仅会被卖家看不起,还会在圈子里落个“不讲信用”的名声,以后再想在这个圈子里混就难了。

举个例子,有位藏友在一个古玩地摊上看中了一幅字画,随口问价后,和卖家讨价还价了半天,最后以8000元的价格成交。可当卖家把字画递给他时,他又觉得这幅画可能不值这个价,想压到5000元。卖家当场就火了,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指责他坏了规矩。最后,这位藏友不仅没买到心仪的字画,还闹得非常不愉快。

四、买定离手,“打眼”只能自认倒霉

在古玩圈,“买定离手,不退不换”是大家默认的规则。不管你是花大价钱买到了赝品,还是发现自己买贵了,都不能找卖家退货。因为行内人认为,古玩交易全凭个人眼力和知识储备,“捡漏”和“打眼”都是常有的事。“打眼”就相当于交了“学费”,是提升自己鉴宝能力的必经之路。

有位资深藏家分享过自己的经历,他早年花了30万买了一尊看似珍贵的青铜器,结果拿回去鉴定后发现是现代仿制品。虽然损失惨重,但他并没有去找卖家理论,而是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教训,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。后来,他也成功“捡漏”过不少珍品,逐渐在圈子里站稳了脚跟。

五、尊重他人隐私,别乱打听“内幕”

在古玩圈,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: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藏品来源和交易价格。每个藏家都有自己的“秘密”,有的人可能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藏品是从哪里淘来的,有的人则不愿意透露自己买这件东西花了多少钱。如果你贸然打听,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。

比如,在一场古玩交流会上,一位藏友看到另一位藏家展示的一枚古钱币,觉得非常精美,就追着问对方是从哪里淘来的,花了多少钱。结果对方脸色一沉,直接把钱币收了起来,不再理会他。所以,管好自己的好奇心,尊重他人隐私,才能和同行友好相处。

这些看似繁琐的行规,其实是古玩圈多年来形成的“生存法则”。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,更是保障行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石。对于新手来说,了解并遵守这些行规,是踏入古玩圈的第一步。只有真正融入这个圈子,才能体会到古玩收藏的乐趣与魅力。下次再逛古玩市场,可别再因为不懂规矩而闹笑话啦!

家人们,我打小就稀罕老物件,像爷爷的旧铜锁、雕花盒子,我爱不释手。长大后,我对古董古玩更痴迷,干脆开了家古玩店。我搜罗各地宝贝,就想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美和背后故事,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